
冰雪之上 青春飞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志愿者服务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综述
2月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闭幕。在亚冬会赛场上,运动员们用拼搏书写荣耀;赛场之外,5400多名高校志愿者成为保障亚冬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4名多语种志愿者通过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媒体记者及观众高质高效做好语言服务,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以时代青年之姿完成了与亚冬会的“双向奔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服务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志愿者合影
“学校的线上线下培训让我很受益”
为志愿者“开小灶”全方位护航亚冬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度关注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党委书记常宇专程前往哈尔滨指导亚冬会国际传播工作。作为本届亚冬会北京地区唯一成建制派出志愿者的高校,学校对此次志愿服务高度重视,常宇书记、计金标院长全程关怀指导,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落实。学校依托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奥运会、冬奥会和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领域人才、经验和组织管理优势,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全力做好志愿者招募管理、党团建设、思政教育、心理辅导、宣传报道和支持保障等各项工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赴哈尔滨培训授课,讲授大型国际赛事中的传播策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在出征仪式上对志愿者提出殷殷期望
为更好地服务亚冬会,北二外大学生志愿者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奔赴冰雪之约。“前往哈尔滨之前,学校为全体志愿者进行专业、心理、摄影等培训。学院也为我们建立了专属微信群,便于在岗位上遇到问题时随时向专业老师请教。”亚洲学院朝鲜语口译研究生康津宁表示,这些培训让她收获满满,为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平添很多信心。
此次志愿服务范围包括开闭幕式大型活动、媒体运行、赛事保障、医疗卫生等,涵盖8个场馆,累计志愿时长超2300小时。
“你的韩语真的很棒”
上岗第一天用所学为队医和主教练提供帮助
每天上午9点左右到医疗室,先检查一下冰块,然后用冰格制冰,接着对仪器和台面进行清洁消毒。比赛开始前1个小时内,分别播报两次运动员名单。由于医疗室运动员名单是英文的,需要根据广播进行核对,查看是否有出入,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够准确核对运动员信息……这是康津宁的日常工作。她服务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滑冰馆运动员医疗室。“上午有赛事的话,8点左右就会到达场馆。有时我还会去地下一层运动员训练场或观众台的FOP点送医疗物资。”康津宁说。
康津宁在赛前核对运动员英文名单
2月2日,上岗第一天,医务室的老师正带着康津宁熟悉滑冰馆内各个FOP点的位置,恰巧偶遇韩国冰球队队医和主教练在确认场馆设施时遇到问题向他们求助。在看到对方衣服上的韩国国旗后,康津宁主动用韩语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当时真的挺高兴的,没想到上岗第一天就发挥了自己专业语种的优势。”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康津宁可以在场馆内很多地方通行。一次,引导观众的同学遇到了不善英语的韩国观众,她主动上前帮忙翻译和引导,顺利解决了问题。康津宁说,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那一刻,她觉得“重新找回了自己学习语言的初衷和热情。”专业课上学习到的待人接物用语被充分运用在与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中,与她交流过的韩国人都会在最后夸一句“你的韩语真的很棒”。
康津宁(前排右)为国际冰球联合会副主席哈里做翻译
康津宁说,这次服务亚冬会,所运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朝鲜语,更多的还有英语,“英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在为国际冰球联合会官员翻译过程中,我十分感谢在学校英语课得到的学习与训练。”
本次志愿者队伍中的若扎古丽来自哈萨克斯坦,作为国际学生参与到本次亚冬会服务当中,结合专业所学和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验,为来自家乡的运动员提供帮助。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新闻门户《Tengri News》对她进行了介绍,登上了热搜。
若扎古丽(左图右一)与哈萨克斯坦到会工作人员合影,参与志愿服务受到哈萨克斯坦媒体报道
“感受人文交流魅力”
与运动员、媒体记者互换精美徽章
眭卓琳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亚冬会广电国际酒店(山地媒体中心)媒体运行岗位,负责媒体工作间的运营。同时,作为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她还兼有语言服务工作。亚冬会赛事期间,她不仅零距离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还收获了很多精美徽章。在眭卓琳看来,这算是志愿服务中的一个个小插曲,“惊喜中透着丝丝温暖”。
眭卓琳(左)在亚冬会山地媒体中心服务
在赛场内外,无论是语言翻译还是路线指引,有任何需要,志愿者们都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及时地帮助解决问题。服务过程中,她与沙特、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的运动员、媒体记者结识,互换徽章,交流文化,缔结友谊。“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友善,展现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风采,同时也通过这样的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眭卓琳说。
眭卓琳(右)与哈萨克斯坦记者互换徽章
“这次亚冬会志愿服务让我提升了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阿拉伯语专业学生汤珺然高兴地说。
汤珺然(右)在新闻发布厅媒体签到处服务
临近赛事结束,亚冬会主办方邀请各国媒体代表团参加在新闻发布厅举办的元宵晚会。当晚,汤珺然遇到来自科威特媒体团队的摄影师谢赫。“摄影师因听不懂中文,在去晚会场地的途中迷路了,正好我在主媒体中心工作,就用阿拉伯语和她交流,并带她前往目的地。感激之余,她和我互换了精美的PIN。”她表示,通过这一件事,让自己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了中外人文交流的魅力。”
汤珺然(右)为科威特媒体代表团摄影师引路并互换徽章
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孙新煜的妈妈曾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孙新煜说,一直很想去母亲的母校看看。她在华旗饭店冰上项目运动员村诊所担任医疗服务助理,负责外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的预约、接诊、导诊工作。第一次跟刚认识几天的医生护士老师一同为中国队加油;第一次给外国运动员介绍元宵节,送上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第一次祝18岁的中国澳门运动员生日快乐,大声为他们加油;第一次收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亲自颁发的珍贵感谢信;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孙新煜收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孙新煜(左三)与诊所老师及沙特运动员合影
服务期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接诊最多的“中医理疗”,也就是印度运动员们口中所说的“马杀鸡massage”——经常出现一天预约全爆满,甚至有预约晚的运动员说“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otherapy is so hot!”他们体会到中医理疗对肌肉疼痛缓解很有帮助,乐此不疲地持续预约,接连几天都出现在诊所。“当我问他们,做完中医理疗什么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中医很神奇’‘我爱中医理疗’!”当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员遇见中医理疗,亚冬冰雪的蓝色碰撞出火红的火花,孙新煜内心也充满自豪感。
孙新煜(中)获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谢信
“共同协作,共同成长”
收获友谊和宝贵的成长体验
作为泰语服务志愿者参加亚冬会开幕式,让赵子翊觉得非常宝贵和难忘。她觉得这次志愿服务经历,不仅锻炼了泰语交流能力,更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大型活动中保持冷静与高效。最重要的是,在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赵子翊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合作带来了很多收获,“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因为共同的志愿活动聚在一起,彼此交流、互相学习,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对于拓宽视野、增进友谊都非常有益,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成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志愿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志愿者在哈工大航天馆合影留念(后排左四为赵子翊)
“初来乍到的我,在亚布力山上没有朋友。负责的老师们,每一场活动都会叫上我一起参加,渐渐地,我和来自哈尔滨五所学校的同学们成为了朋友。”回顾这10多天的志愿服务,在亚雪假日酒店做语言服务的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尹鹤霏很有些不舍。感动和成长成为她这次亚冬会志愿服务最大的体会。“在与大家的交流中,看到了哈尔滨大学生的热情洋溢,看到了大家为了梦想努力坚持的样子,每次与参赛的技术官员沟通后,我都觉得自己的语言储备量有所提高,未来我也会更努力去追梦。”
尹鹤霏(后排左二)参加志愿者之家合影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一个惊喜,通过视频给我送来了祝福,黑龙江大学的几位同学也用自己所学的语言为我送上祝福。负责人老师们还送我一些很特别的小礼物,让我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对于眭卓琳而言,在山地媒体中心度过自己的21岁生日,成为她亚冬会最感动的事情。她说,虽然一个人在这里,但是大家就像家人一样陪伴、照顾她,“两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长特地下山给我买了一个小蛋糕。感谢身边每一个给我温暖的人,这份特别记忆会一直在我心里。”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熊亦尧认为这次服务亚冬会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成长。在医疗卫生指挥中心岗位,她从一开始的期待与忐忑到后期的平静与踏实,这段心路历程的起伏让她能够以更加坚韧冷静的心态应对任何变化。
熊亦尧在医疗卫生指挥中心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句曾经寄语北二外志愿者的话,已成为北京志愿者形象和精神的经典表述。为期十余天的亚冬会旅程,“志愿蓝”绘就了亚冬赛场最美底色,北二外志愿者因“志”而行,因“愿”而动,用热情与专业服务赛事,以自信和语言点燃青春,他们不仅是赛事的服务者,更是人文交流的使者。正如志愿者康津宁所感慨的,“人和人之间情感间的互通与往来,人类情感最深处的触达,是远在网线另一端无法企及的。在语言相通的那一刻,我感到不同国家之间的两个陌生人瞬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令彼此之间精神互通,这是目前靠AI无法实现的。”
此次志愿服务得到中国国际电视台、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受到中国驻沙特大使馆、黑龙江省教育厅、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单位关注。服务期间,志愿者在线直播互动登上同城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