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二外

语言+AI=无限可能:她们用跨学科探索打开新世界

发布时间:2025-04-28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政策的深入实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需求的使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立足外语学科优势,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成立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是服务数字经济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战略举措。

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源自2008年英语学院创办的语言与认知实验室——这是国内外语类高校中首个此类实验平台。十余年来,这一实验室成为我校跨学科探索的先行者,和各个学院联合培养了一批具备多语种背景与技术素养的优秀学子。从2008年语言与认知实验室的先行探索,到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再到如今成立人工智能与科学学院,北二外以“AI+外语”的跨学科路径,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展现了外语类高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动适应与务实创新。这一举措不仅契合国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也为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期待学院未来在语言智能、认知科学等领域持续深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余思明,高翻学院2019级翻译专业,现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信息技术与认知专业

在北二外的学习经历为我之后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注重语言能力与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不仅系统提升了英语水平,更通过大量英语原版资料的学习训练了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写作能力。此外,学校开设的多元课程如语言学、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等,也为我理解AI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正是这种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双重培养,使我在哥本哈根大学的信息技术与认知专业学习中能够更快适应,并在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语言技术研究中发挥优势。


沈钰岚,英语学院2020级英语专业,现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信息管理专业

我在北二外不仅学习了本专业的英语及语言学知识,还学习了Python编程基础和其它的一些自然语言,这使我对语言和AI的交叉方向产生兴趣,尤其是多语种大语言模型的研究。语言学尤其是其句法学分支与NLP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语言与文化差异又为我对AI研究的理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石文荟,文化与传播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专业

在北二外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的经历,是我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启蒙。在这里,我不仅系统学习了NLP的基础理论,还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掌握了Python编程方法。实验室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我对AI与语言学交叉领域的兴趣,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在考研的过程中,我在实验室所积累的机器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让我能够从容应对相关试题,尤其是在面对算法原理时,作为文科生的我也能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思维方式,不仅提升了我在专业课中的表现,也让我在复试中能够与导师侃侃而谈,脱颖而出。此外,我还凭借着在这的项目经验顺利获得了计算语言学相关的实习机会,从而为我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的来说,这段经历最宝贵的其实是让我意识到:技术可以成为探索语言的新视角。感谢北二外实验室的所有老师和伙伴们。



张钰莹,欧洲学院2021级法语专业,考取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研究生

从北二外出发走向世界,我不仅收获了内在的充沛与成长,更获得了深入钻研学术,研究人工智能与语言交叉领域的机会。对我而言,最幸运的事情是在大二那年进入了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计算机小白的我得到了实验室老师细致的指导和智慧的点拨,于是进步飞快,完成了第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项目。兴趣是我考研的第一动力,而老师的人格魅力是我选择北师大的重要因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在北二外和北师大之间传递,而我心向往之。在北二外学习的这段经历非常宝贵,我也希望能在北师大继续追求我的学术梦想,为计算语言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奕婷,欧洲学院2021级德语专业,已被格罗宁根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录取

在本科学习期间,我始终对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保持着浓厚兴趣。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并深入了解AI在认知与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我加入了AI与认知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在实验室期间,我主要参与了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及跨学科合作的实际经验。这段科研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让我意识到AI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并推动我决定将未来的研究方向聚焦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结合上。

在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的交汇点,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的本领,更提升了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语言走向认知,从小语种走向跨学科,他们的故事正是学校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未来,将会有更多通语言、懂技术的人才,从北二外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联系方式:010-65778007

010-65778453

邮编:100024

邮箱:ewzs@bisu.edu.cn

本科招生网

网上高招办

  • @版权所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技术支持:北京数字佳信技术有限公司
  • 京ICP备:05067963号
  •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430076
  • Copyright 2001-2022 B.I.S.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