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进行时丨北二外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校是连接教育、科技、人才的中枢,是实现创新驱动、科技突破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版图的今天,高校如何以改革破题高质量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刚走过60年的办学历程。回望一甲子,学校扎根首都、服务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展望新阶段,面对人工智能革命与教育强国使命双重挑战,学校必须锐意进取,以更大魄力推动体制性创新,开启第二个甲子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学校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近年来科技发展和新产业、新需求不断涌现的形势,在党委书记常宇,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推动下,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留学生教育、机构优化等领域深化改革,以系统性变革回应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命题,践行新时代首都院校服务国家、服务创新的使命担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新学期改革动员大会
直面挑战:从复语复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不日新者必日退。”面对AI技术对传统外语教育的冲击,北二外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北二外2025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示意图
外语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生命价值,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思辨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学校立足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定位,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5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以“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为主线,构建“语言+复合+实习”三维育人模式,打造“课程超市”“学分银行”等弹性机制,通过AI赋能课程、双向复合、跨境跨领域实习等路径,着力培养复合型通用语种外语人才、通用语种跨文化交流高端翻译人才、国家重要战略语种人才、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语言科学人才、精通英语的非语言专业人才、“中文+”国际来华留学人才等六类人才,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具有鲜明北二外特色的高水平本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外语学科专业壁垒,以“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赋能推进文工深度交叉,面向全部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开展整建制实习、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以“系统+自主”形式,达成主辅修复合培养目标,实施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破除壁垒:从单兵作战到有组织科研
面对科研“碎片化”困境,北二外以“有组织科研”破题,打造学术研究的“集团军”。学校以“分类管理、协同发展”为核心理念,启动科研机构深度改革,将原有科研机构整合为8个校级平台和22个院级机构,构建分层管理体系。
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教师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文版,承担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翻译工作,主编国家重大教材建设专项《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
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标志性学术成果
2024年5月,北二外与北京市翻译协会共同举办首届“翻译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
“区域国别学·北京论坛2024”圆桌论坛现场
北二外聚焦学术高地建设向校级平台凝聚资源,全力支持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阿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建设。以中阿中心为例,突破学科壁垒,由中东学院与旅游科学学院联合管理,聚合资源攻关国家战略课题。院级机构立足学科特色,强化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改革同步推行“院长负责制”“3年建设期考核”等机制,既要求校级平台“自我造血”吸引社会资源,又赋予院级机构经费弹性,鼓励通过项目服务拓宽资金来源。
经过改革,学校以“双向任职、双向考核”破解人事双轨制痼疾,推动跨学科真协同;通过“分层赋能”明晰定位——校级平台瞄准“顶天”战略需求,院级机构夯实“立地”学科根基,促使“有组织科研”真正成为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的引擎。
提质增效:从规模困局到精准服务
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做强“留学北京”品牌,成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市属唯一外国语大学,北二外以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己任,全力承接“留学北京”任务,启动留学生管理机制深度改革,以北二外实践努力开创首都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北二外首个境外联合办学项目BISU学院(摩洛哥)开学仪式现场
2024“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硕士项目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学校以“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作为留学生管理机制改革目标,将留学生招生培养全流程责任下沉至二级学院,通过系列激励机制,激发院系活力;合并组建国际学院作为“改革特区”,专攻汉语留学生与SQA项目市场化运营;构建“学院主责+部门护航”新体系,以“放权让利”破解资源分散难题,由职能部门做好统筹管理和质量监控,推动留学生规模三年内翻两番,为“留学北京”品牌建设注入北二外动能。
锚定未来:从积极融入到特色发展
当生成式AI颠覆传统知识生产、语言智能重构人文研究范式,文科院校的生存逻辑正被重新定义。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背景下,北二外聚焦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依托外语、旅游和区域国别学科优势,结合北京市重点支持的“AI+X”领域(外语服务、脑机接口、老年康养、智慧文旅),通过“语言+AI+场景”的学科架构,建设以语言科学为核心的文工交叉人才培养单位——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推动文科专业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学校2008年成立的“语言认知实验室”,2018年该实验室改组为学校“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支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科项目12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2024年,实验室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
北京天坛医院与北二外会谈合作
北二外学生在中科院心理所收集磁共振数据
参加脑电实验
参与实验室导师项目的语言专业本科生在跨学科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学术视野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多人毕业时凭借“人工智能+语言”复合背景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丹麦哥本哈根大学IT与认知专业等,曾参与实验室项目的2021级欧洲学院法语专业学生张钰莹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在二外最幸运的事情是大二那年进入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作为计算机小白,我得到实验室老师细致的指导和智慧的点拨,进步飞快,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项目。这段经历非常宝贵,我希望能继续追求学术梦想,为计算语言学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跨学科培养模式赋能,过去几年学校已先于培养单位组建完成,就面向社会需求输出高端语言人才。
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汇聚了学校60多年来的外语教学研究优势,整合计算机、数学及语言学师资,聚焦语言健康、语言工程化等领域开展研究。未来计划围绕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推进解决语言服务智能化、脑科学应用社会化、文化传承数字化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难点,应对纯文科院校数字化转型难题。
以“文科+”破题,学校组建的另一特色学院是区域国别学院。区域国别学院整合学校原政党外交学院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资源,聚焦国家“卡脖子”战略需求,构建外语、法学、经济、历史交叉学科体系,承担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及智库功能,持续强化“一带一路”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
此外,学校立足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于2024年联合超星集团启动“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多语种教育教学创新”项目,当年6月入选北京市首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示范项目。该项目以“BISU语魔方”为核心品牌,依托超星泛雅平台集成声通科技语音识别技术,开发出AI助教、知识图谱构建及口语智能评测等创新功能。截至今年初,已建成日、法、西、韩4个语种9门课程,其中7门已投入教学应用,通过智能化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显著提升多语种教学效能。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抓手。科技与人文如鸟之双翼,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的根基。在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既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锻造,也要筑牢人文素养的基石。让技术学习浸润人文关怀,使传统的人文学科焕发创新活力。当DeepSeek三秒生成演讲稿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解析文明对话规律的能力;当算法推送惯性固化认知时,更要着力培育能穿透信息屏障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人才。通过“文科+”的创新培养路径,把传统课堂转化为创新工场,为外语类院校智能时代转型发展做出努力。
从周恩来总理推动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的殷切期待,到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使命,北二外始终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同向同行。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知识边界、文明对话亟需深化的挑战,学校以改革为楫、人文为帆,破浪前行。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外语院校人文底色,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走过一甲子的北二外,正以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心态再出发,以“赶考”状态再奋进,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书写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