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见证,我担当”——二外人以嘹亮歌声致敬历史 在奉献一线照亮青春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二外师生参与广场合唱和多点位志愿服务,以歌声致敬历史、以行动书写担当。参与活动的师生表示,这既是一次直抵人心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堂将信念内化为行动的“大思政课”。




广场合唱带队教师郝晓军表示,能以广场合唱队员、专业指导与带队教师三重身份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于自己而言无上光荣。自接到任务起的百余个日夜,同84名同学并肩奋战,在汗水与歌声中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最终于庄严时刻以10分钟的深情演唱,用青春和声跨越时空,致敬历史、礼赞和平。
广场合唱带队教师王珊谈到,我们先后完成校内训练、分区训练、军乐团合练与彩排等多轮排演,只为在现场完美呈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整个过程可谓一场“蜕变”:同学们在短时间内从非声乐专业的“小白”成长为准专业合唱队员。学校还建立了完整的保障体系,持续记录每位同学的音域变化与体能数据。训练中汗水直流,歌声却毫不“打折”,反而更具力量与穿透力。这份坚持令自己尤为动容。
广场合唱带队教师李小举表示,作为带队教师,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对学生而言,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我们切实体悟到当下美好生活是无数先辈以生命换来的,更应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和平,以青春之力开创属于人民的美好未来。见证了同学们从只会唱旋律到深刻领会歌曲内涵,他们目光炯亮。合唱真正做到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广场合唱团队
经济学院学生史宇同表示,虽历经演练,纪念活动正式开始、国歌奏响之刹那,自己仍热泪盈眶。暖场合唱唱起承载记忆的旋律,掌声与细碎啜泣交织;分列式上装备方队如铁甲洪流驶过,全场随之爆发欢呼。作为曾服役于武警部队的一员,看到战友整齐劈枪,满腔热血再度被点燃。自认铁血男儿,然当历史屈辱与盛世荣光轰然相撞,滚烫泪珠仍落在广场地砖上——这是对祖国最炽热的告白,也是中国人最真挚的骄傲。
区域国别学院学生李景然表示,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场面宏大、秩序井然,深感每个人的表现都关乎整体,正是无数个“我们”,共同汇聚成大会的成功。升旗时,全场静默,只有仪仗队的脚步声和礼炮轰鸣,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这种庄严和神圣。作为男高声部成员和生活委员,自己也深深感受到学校和学院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他们就是我们坚实的后盾,衷心感谢!
英语学院学生罗桢瑶说,“参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大合唱,我满怀荣幸与自豪。这场阅兵,带给我的不仅是对国家强大实力的震撼,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滋养。在阅兵大合唱表演时,当《松花江上》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让我热泪盈眶。铭记历史更需要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当下每一分和平。更愿这份安宁能跨越国界,让世界远离战火、永享和平。”
商学院学生伊尔番江·艾合买提表示,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广场合唱团的一员,更作为一名新疆人,深感荣幸与自豪。作为此次活动男低声部纪律委员,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做好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四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尽管牺牲了暑期休息时间,尽管训练强度很大,但每一个人都毫无怨言。
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生韩胤桐谈到,作为男高声部的声部长,倍感荣幸,同时也感到这是很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更加珍惜如今国家的繁荣昌盛。当我们在天安门广场齐声歌唱,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



志愿者团队带队教师陆懿表示,作为本次重大活动的带队教师和志愿者,内心无比激动和光荣。同30名志愿者同学一起,在最靠近历史舞台的地方,用旗帜、歌声和掌声,传递着我们这一代人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未来,自己会继续带领同学们走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传承精神、贡献力量,让青春在需要我们的每一个地方,闪闪发光。
志愿者团队带队教师鲁震说,“虽然我们是幕后付出,但我们仍为参与此次盛会、用志愿服务的方式纪念胜利与和平、为大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欣慰和满足。志愿服务是行走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纪念大会,我们让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亲身参与中强化使命担当。”
志愿者团队带队教师徐晏曦表示,在这个庄严而伟大的历史时刻,身着最美的“志愿蓝”,光荣地站在故宫现场,为观礼嘉宾提供引导与服务,以专业和热忱为大会的顺利举行贡献属于二外人的一份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份无上的光荣,一种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共振的深刻体验,必将成为自己生命中熠熠生辉、不可复制的珍贵记忆!
志愿者团队带队教师任治东表示,作为二外人,我们骨子里就带着红色基因,心中始终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带队老师,我由衷地为大家感到骄傲。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者。我们用每一次真诚的服务、每一个温暖的瞬间,展现二外青年的良好风貌,用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志愿者团队带队教师郭殿越谈到,作为传媒大学远端集结点的带队教师,从未听到任何一位同学因无法近距离观礼而抱怨;相反,一次次见证了他们用热情与汗水写就的青春篇章。我们收获了生命历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高光时刻。从黑夜坚守到破晓,是传媒大学地铁站远端集结点志愿者共同的青春印记,也是我们无比光荣的使命。

志愿者团队
英语学院学生志愿者陈诗怡表示,作为一名在金台服务的志愿者,我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军乐团恢宏磅礴的演奏,合唱团激荡人心的演唱,徒步方队铁骨铮铮的气势,装备方队更是展现了我们捍卫和平的底气!未来将运用专业所学,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也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怕苦,不怕累,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
中东学院学生志愿者汤珺然说,“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能站在观礼台上,这么近距离地看升旗、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观看阅兵仪式,这种感觉真的太震撼了!还有嘉宾问我呢,说你们这么辛苦,学校给加学分吗?我笑着说呀,加不加学分都不重要,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本身就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是以后无论何时回忆起来都会自豪的经历!”
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生志愿者郅远表示,在本次纪念大会担任东绿高台点长,负责座位引导、秩序维护、协助台长等工作。身处活动现场,不禁想起2022北京冬奥会时的志愿经历。在国家级盛事中,每一位服务保障人员的微光汇聚成炬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欧洲学院学生志愿者周姿言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在我看来,每一次坚守岗位,都是对初心的淬炼;每一次护航圆满,都是对使命的践行。第三次综合演练时,下起了大雨,冷风裹挟着雨水打在身上,同组志愿者们冻得牙齿打颤,却没有一人抱怨退缩。正是因为我们的心,与祖国同频共振;我们的脉搏,共同为这昭昭盛世而跳动!”
欧洲学院学生志愿者胡楚蘅表示,自己的任务是为出席活动嘉宾进行引导,地点在故宫午门停车场。在那里,见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楷模、带着军功章的英雄模范,也邂逅了文艺战线的前辈。阅兵仪式开始后,我们值守于协和门一带,虽未能亲睹阅兵阵列的雄姿,但一直在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我们的心脏在和伟大祖国同频共振。

